尚会鹏 教授
单位:北京大学
部门: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
人类学与其他研究人的学科的区别还在于它遵循自己一套独特的原则和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心理文化学。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研究许烺光(Francis L.K.Hsu)学说的专著。作者系统地研究了许氏的主要理论、概念工具、研究方法等,并在此基础上做了适当的发挥与应用,有利于学界同仁在最短时间内一览许氏学说之精髓。许氏学说视角独特,内容博大精深,且融合了中国、印度等非西方社会之经验,对于不满现今西方中心视角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组织的学术同仁,极具参考价值。此书虽为严肃的学术著作,但探讨的内容是影响人类行为最根本的“文化”与“心理”,也能满足欲一窥人类行为之奥秘人群之所需。
普遍性原则
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完全平等的,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一个种属,即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没有哪一个种族群体与猿猴更接近,也没有哪一个种族群体比其他群体进化程度更高。人类学家并不认为某些种族个体太小或距离我们太遥远或太古老、太平淡无奇而丧失对他们的研究兴趣。无论是对俾各米人(非洲一部落,因个子矮小著称)、澳大利亚的土著人或是西欧人、中国人还是印度人,都同样倾注热情。任何所谓的人类普遍规律,只要能在一个种族群体中找到例外,都不能算作普遍规律。文化的多样性与生物的多样性一样,对人类是有好处的。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正像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一样重要。目前世界上总共有大约7000种语言,在当前“全球化”形势下,有大约一半的语言正濒临消亡,这对人类来说绝不是好事。研究文明社会的学者看不起文化人类学家的工作,认为他们只会研究简单社会,称他们是“野蛮学家”。而他们所谓的文明社会,主要是指西方社会,至于像中国、印度这样的被称为“半野蛮、半文明”社会,不在其列。另一方面,许多文化人类学家研究部落社会而不研究自身的文化,他们把不同的部落进行比较研究,却不与自己所处的文化进行比较。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者至少在潜意识中认为人群的进化程度有高有低,不能平等对待简单社会与文明社会。心理文化学以平等的视角对待所有的族群,将他们放在同一个平台之上,他们的经验都会为我们提供关于人类社会的宝贵知识。
整体性原则
社会科学分别涉及人的某个方面,如经济学主要涉及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政治学主要涉及权力的分配、冲突与秩序等,生物学主要涉及人的生理机能等,而文化研究试图认识人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组织、政治组织、宗教、婚姻、礼仪、语言、技术、教育、价值观等。文化人类学的这一原则也适合心理文化学。
向国际政治专业的博士、硕士生们讲授许氏理论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应用,同时作为通俗性介绍,在北京大学本科生中讲授“心理行为与文化”课程,并正着手将讲义《心理文化学概论》(暂定名)整理和出版。真正的学术研究既艰苦又寂寞,但真正的学术研究也是享受的过程。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我们就坚决地走下去。我们知道“高楼万丈,起于一砖一石”的道理,只有经过我们扎扎实实地工作,一点一滴地积累,以许氏学说为核心的“心理文化学”这门学问才会渐趋模样,才会发扬光大。
《心理文化学要义: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是对心理文化学学问的概述。心理文化学是在对美籍华裔心理人类学家许烺光学说进行补充和完善的基础上建立的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研究的学说。
许烺光(Francis L.K.Hsu)的学术成就并不逊于任何一位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大师。那些在社会科学领域有影响的西方学者或思想家,如黑格尔、卡尔·马克思、弗洛伊德、马克斯·韦伯、汤因比、帕森斯等,学术贡献不可谓不大,研究视野不可谓不开阔,但在论及中国时就显得比较单薄,比较没有底气,可能因为他们既没有中国生活的经验,又几乎都不懂中文,介绍中国的西文材料又很有限,故其理论缺乏对中国经验的参考实属无奈。而许氏之说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他在参考中国等非西方社会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现有社会科学之局限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他的学说又与那种闭门造车、带有自我陶醉特点的一些中国学人的论说不同,他身处西方学术界主流,与当代主流社会科学界有密切的互动,可以说他是在与主流社会科学话语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将中国经验进行学理性提升的。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学术界,对许氏的评价似乎还远没有达到与其实际贡献相符的地步,譬如我还没有看到有人把许烺光的名字与上述理论大家相提并论。我想,个中原因可能正是因为许氏的文化背景和与之相联系学说特点:他的学说体系极其庞大并且与现代社会科学的视角十分不同,难以在现有社会科学范式下将其精确定位,亦容易招致“不科学”、“太庞杂”等批评。对于许多西方学者来说,他参考非西方社会经验提出的学说似乎太“另类”,难以理解;而对于至今仍奉西方学术大家为圭臬、难以跳出现有社会科学之囿围的许多中国学者来说,他的中国名字似乎缺乏新鲜感和冲击力,故对其学说也不下功夫理解。学术界常有人从某一特定专业对许氏学说所做出一些近乎盲人摸象的评论就说明了这一点。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读到许先生的著作起,我便把自己的研究工作定位于许氏学派,授课、指导学生、讲演、著书立说皆与许氏理论相关联。最近一些年,我又尝试把许氏理论引入到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并陆续在《国际政治研究》、《日本学刊》等杂志上发表了一些论文。2009年秋天,曾经出版了《许烺光著作集》(全10卷)的台湾南天书局的魏志宾先生来北京,谈及我们对许烺光先生理论的研究,魏先生当即决定,将我们的研究成果作为 “许烺光理论研究论丛”之一部出版,这使我们备受鼓舞。摆在读者面前的就是我与游国龙近几年研究许氏理论的心得。据我所知,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研究许氏学说的专著。在此书出版之际,我们在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对南天书局深表谢意。
这部著作不是对许氏理论的简单解释。我们对许氏学说的脉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提出了对他的学说定位的新看法,主张把许氏学说从现代心理人类学中分立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心理文化学”。我们还对他的“优势亲属关系”、“心理文化取向”等理论概念作了研究,并根据他的理论对“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问题提出了新看法。我们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许氏的大规模文明社会研究领域,他的这个领域是被忽视的,也常被误解,但我们认为这恰是许氏贡献最大的地方。我们对他提出的PSH理论和基本人际状态进行了重点研究,除了阐述这些理论和概念的背景及意义外,还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我们还尝试将经过补充和完善后的许氏理论应用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旨为创立具有中国特点的国际关系理论学派提供新的视角和分析工具。说实话,一开始我们对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应用许氏学说并无太大把握,但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一个个具体问题被攻克,我们越来越有信心。我们认识到将许氏理论应用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不仅可行,而且大有可为,甚至有时候庆幸我们的国际关系研究背景:或许正是这种背景,才使我们能以更广阔的视野理解许氏理论,更能认识到其真正价值所在。许氏一生所从事的可以说是促进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而文化理解也是广义的国际关系的一部分。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许氏的《中国人与美国人》被其幕僚列为三部重要参考书之一。其实,那些想了解中国的美国人和想了解美国的中国人,都应像尼克松那样读读这本书。不仅如此,那些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的人、那些致力于跨文化交流工作的人、那些在外留学、工作、经商和从事外交活动的人、那些致力于构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学者,都可从许氏的心理文化学视角获得启迪。
本书的另一位作者游国龙,2003年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时提出要研究许氏,当时我并没有同意。我的顾虑是:这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风险之路,一是因为许氏之说庞大而艰深,牵涉的头绪多,把握难度大,非有异于常人的投入和执着精神不可;二是因为我在国际关系研究圈子中研究许氏,犹如一拓荒者独行于荒野,对于自己如何行走、行至何处、能否得到这个领域的认可并无把握,若贸然带青年人同行,难保不会误人子弟。所以考虑到毕业和学位问题,我建议他还是做一个相对保险的题目为好。尽管有这样的告诫,国龙仍知难而上,坚持认为研究许氏不仅是学术操练,还可安身立命。我为他不仅“求学”,更重“求道”的执着精神所动,便没再拒绝。这几年,他广泛阅读,勤于思考,虽遇到一些挫折,却仍初衷不改。他常有一些创新的想法,每到这时,总是很兴奋地与我分享他的心得体会,可以看出他很享受这个过程,这也使我想到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境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醉是做学问的至高境界,国龙的勤奋和近乎痴迷的追求,使他在学问道路上进步很快,这些年他的一部分研究心得便构成了本书的第一、二、三、六、七、八章。从这些章节可看到他的学问正在成熟,我不仅没了当初的误人子弟之忧,还看到了他大器晚成的希望。当然,我们两人虽然撰写了该书的不同部分,但所有观点都是经过切磋和讨论的,责任由我们共同承担。
课程章节 | | 名称 | | 上传时间 | | 大小 | | 备注 | |
1 心理、行为与文化 绪论 |
.flv
|
2014-01-16 | 80.97MB | ||
2.1.1 文化与人格学派 |
.flv
|
2014-01-16 | 100.81MB | ||
2.1.2 国民性研究 |
.flv
|
2014-01-16 | 100.81MB | ||
2.1.3 心理人类学与心理文化学 |
.flv
|
2014-01-20 | 100.81MB | ||
2.3 心理文化学的文化视角 |
.flv
|
2014-01-20 | 97.68MB | ||
2.3.1 什么是文化? |
.flv
|
2014-01-20 | 97.68MB | ||
2.3.2 文化与文明是什么关系? |
.flv
|
2014-01-20 | 100.96MB | ||
2.3.3 心理文化研究的原则 |
.flv
|
2014-01-17 | 102.47MB | ||
2.3.4 比较方法 |
.flv
|
2014-01-17 | 130.04MB | ||
2.4 心理文化学的心理视角 |
.flv
|
2014-01-16 | 130.04MB | ||
2.4.1 人心难测 |
.flv
|
2014-01-16 | 130.04MB | ||
2.4.2 人心理的两种机制 |
.flv
|
2014-01-16 | 130.04MB | ||
3.1.1 什么是需要? |
.flv
|
2014-01-20 | 107.53MB | ||
3.1.2 需要与本能 |
.flv
|
2014-01-20 | 107.53MB | ||
3.1.3 需要与欲望 |
.flv
|
2014-01-16 | 107.53MB | ||
3.2.1 人的需要有十五种? |
.flv
|
2014-01-20 | 107.53MB | ||
3.2.2 马斯洛的“五需要论” |
.flv
|
2014-01-20 | 107.53MB | ||
3.2.3 威廉·托马斯的“四需要论” |
.flv
|
2014-01-16 | 107.53MB | ||
3.2.4 许烺光的“三需要论” |
.flv
|
2014-01-20 | 107.53MB | ||
3.3 情感需要 |
.flv
|
2014-01-20 | 109.68MB | ||
3.4 需要的三个类别、三个层次 |
.flv
|
2014-01-20 | 109.68MB | ||
3.5 社会交往需要 |
.flv
|
2014-01-16 | 92.67MB | ||
3.6 地位需要 |
.flv
|
2014-01-16 | 92.67MB | ||
3.7 文化与人的需要 |
.flv
|
2014-01-16 | 97.75MB | ||
3.8 文化对人的需要的影响 |
.flv
|
2014-01-16 | 97.75MB | ||
4.1 将人割裂开进行静态研究的原因 |
.flv
|
2014-01-16 | 98.40MB | ||
4.2 心理社会均衡(PSH)理论 |
.flv
|
2014-01-16 | 98.40MB | ||
.flv
|
2014-01-16 | 96.09MB | |||
.flv
|
2014-01-16 | 91.21MB | |||
4.3 人的磁场——外部世界 |
.flv
|
2014-01-20 | 91.21MB | ||
4.4 psh原理 |
.flv
|
2014-01-20 | 91.21MB | ||
4.5 弗洛伊德的学说 |
.flv
|
2014-01-20 | 94.21MB | ||
4.6 psh原理的补充 |
.flv
|
2014-01-20 | 94.21MB | ||
4.7 基本人际状态 |
.flv
|
2014-01-16 | 94.21MB | ||
4.8 基本人际状态的类型 |
.flv
|
2014-01-16 | 94.21MB | ||
4.9 基本人际状态的类别 |
.flv
|
2014-01-16 | 90.55MB | ||
4.10 基础人际状态的四个维度 |
.flv
|
2014-01-20 | 90.55MB | ||
4.11 对PSH理论的评价 |
.flv
|
2014-01-20 | 90.55MB | ||
4.12 心理文化学的诠释 |
.flv
|
2014-01-16 | 100.97MB | ||
4.13 psh原理的进一步讨论 |
.flv
|
2014-01-16 | 100.97MB | ||
4.14 PSH均衡模式特点 |
.flv
|
2014-01-20 | 104.46MB | ||
4.15 伦人主义价值观 |
.flv
|
2014-01-20 | 104.46MB | ||
4.16 美国人的PSH模式“极致个人” |
.flv
|
2014-01-20 | 98.79MB | ||
4.17 指向PSH的5方面 |
.flv
|
2014-01-20 | 98.79MB | ||
4.18 夏尔巴人与攀登珠穆朗玛峰 |
.flv
|
2014-01-16 | 98.79MB | ||
4.19 “极致个人”的四个维度 |
.flv
|
2014-01-16 | 110.89MB | ||
4.20 人本主义心理学 |
.flv
|
2013-12-17 | 110.89MB | ||
.ppt
|
2013-12-17 | 262.00KB | |||
4.21 构建健康生命包遵循的原理 |
.flv
|
2014-01-16 | 110.89MB | ||
5.1 “极致个人”的四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
.flv
|
2014-01-16 | 95.83MB | ||
5.2 初级集团次级集团 亲属关系 |
.flv
|
2014-01-16 | 95.83MB | ||
5.3 关于家庭的理论 |
.flv
|
2014-01-16 | 95.83MB | ||
5.4 家庭的主要功能 |
.flv
|
2014-01-16 | 100.72MB | ||
5.5 家庭存在的生物学基础 |
.flv
|
2014-01-16 | 100.72MB | ||
5.6 家庭的规模 |
.flv
|
2014-01-16 | 100.72MB | ||
5.7 家庭的形态 |
.flv
|
2014-01-16 | 100.72MB | ||
5.8 家庭居住形式 |
.flv
|
2014-01-16 | 100.72MB | ||
5.9 从心理文化学视角看待家庭亲属集团 |
.flv
|
2014-01-16 | 107.61MB | ||
5.10 家庭对人类影响的特点 |
.flv
|
2014-01-20 | 107.61MB | ||
5.11 心理人类学对亲属体系关注的侧面 |
.flv
|
2014-01-16 | 107.61MB | ||
5.12 家庭关系中的四种轴 |
.flv
|
2014-01-20 | 107.61MB | ||
5.13 几种亲属关系的特点 |
.flv
|
2014-01-20 | 104.37MB | ||
5.14 对许氏假设的评价 |
.flv
|
2014-01-16 | 104.37MB | ||
5.15.1 中国家庭的特征 |
.flv
|
2014-01-16 | 97.03MB | ||
5.15.2 传统中国模式:父子关系占优势地位(一) |
.flv
|
2014-01-16 | 97.03MB | ||
.flv
|
2014-01-16 | 95.43MB | |||
5.15.3 传统中国模式:父子关系占优势地位(二) |
.flv
|
2014-01-20 | 95.43MB | ||
5.15.4 传统中国模式:父子关系占优势地位(三) |
.flv
|
2014-01-16 | 95.43MB | ||
5.15.5 传统中国模式:父子关系占优势地位(四) |
.flv
|
2014-01-16 | 96.02MB | ||
5.15.6 传统中国模式:父子关系占优势地位(五) |
.flv
|
2014-01-16 | 96.02MB | ||
.flv
|
2014-01-16 | 101.39MB | |||
5.16.1 美国人的家庭: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一) |
.flv
|
2014-01-16 | 101.39MB | ||
5.16.2 美国人的家庭: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二) |
.flv
|
2014-01-16 | 101.39MB | ||
.flv
|
2014-01-16 | 86.79MB | |||
5.16.3 美国人的家庭: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三) |
.flv
|
2014-01-16 | 86.79MB | ||
5.16.4 美国人的家庭: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四) |
.flv
|
2014-01-16 | 86.79MB | ||
6.2 主要次级集团及其缔结原理 |
.flv
|
2014-01-17 | 104.06MB | ||
6.3 符合社会次级集团的重要条件 |
.flv
|
2014-01-20 | 98.32MB | ||
6.4 次级集团与基本人际状态的关系 |
.flv
|
2014-01-17 | 98.32MB | ||
6.5.1 中国宗族的特点 |
.flv
|
2014-01-20 | 136.12MB | ||
6.5.2 宗族集团为个人提供的保障 |
.flv
|
2014-01-17 | 136.12MB | ||
6.5.3 中国宗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
.flv
|
2014-01-17 | 125.16MB | ||
6.5.4 中国文化社会的特点和宗族凝聚力之间的联系 |
.flv
|
2014-01-17 | 125.16MB | ||
6.5.5 宗族的变化 |
.flv
|
2014-01-20 | 125.16MB | ||
6.5.6 当前中国宗族力量的表现 |
.flv
|
2014-02-10 | 127.57MB | ||
6.6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的特点 |
.flv
|
2014-02-10 | 127.57MB | ||
.flv
|
2014-02-10 | 104.18MB | |||
6.7.1 美国自由结社发达的原因 |
.flv
|
2014-02-10 | 98.36MB | ||
6.7.2 缔结集团 |
.flv
|
2014-02-10 | 98.36MB | ||
6.7.3 “自由结社”的特点——自愿性 |
.flv
|
2014-01-20 | 98.36MB | ||
6.7.4 “自由结社”的特点——排他性 |
.flv
|
2014-01-20 | 111.15MB | ||
6.7.5 “自由结社”的特点——竞争性 |
.flv
|
2014-01-20 | 107.19MB | ||
6.7.6 美国的神秘社团 |
.flv
|
2014-01-17 | 111.15MB | ||
6.7.7 “契约原则”与美国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 |
.flv
|
2014-01-20 | 107.19MB | ||
6.7.8 契约原则对人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影响 |
.flv
|
2014-01-20 | 107.19MB | ||
6.7.8.1 人际关系的手段化 |
.flv
|
2014-01-17 | 116.55MB | ||
6.7.8.2 人际关系强调契约(规则)的重要性 |
.flv
|
2014-01-17 | 116.55MB | ||
6.7.8.3 人际关系的平等性 |
.flv
|
2014-01-17 | 116.55MB | ||
7.1 交换的定义 |
.flv
|
2014-01-20 | 111.09MB | ||
7.2 现代社会交换理论 |
.flv
|
2014-01-20 | 111.09MB | ||
7.3 马塞尔·莫斯对交换理论的贡献 |
.flv
|
2014-01-17 | 118.90MB | ||
7.4 后现代时期的交换理论:作为交往的交换 |
.flv
|
2014-01-17 | 118.90MB | ||
7.5 交往与交换的区别 |
.flv
|
2014-01-17 | 118.90MB | ||
7.6.1 交易型交换 |
.flv
|
2014-01-17 | 109.53MB | ||
7.6.2 雇佣型交换 |
.flv
|
2014-01-17 | 109.53MB | ||
7.6.3 单惠型交换 |
.flv
|
2014-01-17 | 109.53MB | ||
7.6.4 信用借贷型交换 |
.flv
|
2014-01-17 | 109.53MB | ||
7.6.5 好意优先型交换 |
.flv
|
2014-01-17 | 109.53MB | ||
7.7 价值转换 |
.flv
|
2014-01-17 | 114.12MB | ||
7.8 交换与情感:PSH原理与作为基本人际状态一个维度的交换 |
.flv
|
2014-01-17 | 114.12MB | ||
7.9 中美印日主要交换模式 |
.flv
|
2014-01-17 | 111.04MB | ||
7.10.1 信用借贷型交换模式概述 |
.flv
|
2014-01-17 | 111.04MB | ||
7.10.2 中国人的送礼与随礼文化 |
.flv
|
2014-01-17 | 111.04MB | ||
7.10.3 信用借贷型交换模式的特点分析 |
.flv
|
2014-01-17 | 111.04MB | ||
.flv
|
2014-01-17 | 115.35MB | |||
7.11 美国的个人社会的交换模式:交易型交换 |
.flv
|
2014-01-17 | 115.35MB | ||
7.11.1 特点 |
.flv
|
2014-01-17 | 96.09MB | ||
7.11.2 影响 |
.flv
|
2014-01-17 | 96.09MB | ||
7.11.3 美国慈善事业的特点 |
.flv
|
2014-01-17 | 96.09MB | ||
7.12 印度阶序人的交换模式:单惠型交换 |
.flv
|
2014-01-17 | 106.91MB |